查看原文
其他

文献荐读 | 小年,和“媒介情景论”与视觉文化相遇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3-07-25


回溯“媒介情境论”的理论发端

探寻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论

学部君带你速览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

核心观点、章节逻辑与重要内容

快来接受知识“滋养”吧~


01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书  名: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作  者:(美)约书亚·梅罗维茨

译  者:肖志军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编号:9787302052951

出版时间:2002-11



0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约书亚·梅罗维茨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是英尼斯、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之后,美国媒介生态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1979年,他凭博士学位论文《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与社会结构的影响》获得纽约大学媒介环境学博士学位,全面提出“媒介情境论”。这一论文亦是《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的雏形。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通过研究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造成的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向我们呈现了电子媒介的影响力。梅罗维茨在本书中所研究的,是一种能够将面对面交往与媒介研究联系起来的共同基础——社会“场景”的结构。他认为电子媒介影响社会行为的原理并不是麦克卢汉所言的感官延伸,而是人们所表演的社会舞台的重新组合,并使得人们对于恰当行为的认识发生变化。这种新的社会场景观念,包括物理场景,如房间和建筑物,也包括由媒介所创造出的“信息场景”。与物理场地类似,媒介可以容纳和拒绝参加者。媒介既能给人们提供共享感和归属感,也能给我们带来排斥感和隔离感。因此,本书试图描述当我们的社会场景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会有怎样新的形式和意义。


02

核心观点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的核心观点是:电子媒介本质上不是通过其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梅罗维茨从戈夫曼“拟剧论”中他提取了“场景”的概念,并借鉴了“不同的场景下人们会表演不同的行为”这一逻辑,认为新媒介的到来产生了新的场景,新的场景催促了新的行为变化。梅罗维茨认为媒介理论家们大部分还是在围绕媒介内容本身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而他自己则试图抛开媒介的内容,从媒介自身的变化来研究其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他得出了一条基本的逻辑: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


03

章节逻辑


本书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前三部分围绕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展开,第四部分从三个维度阐述了电子媒介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即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成年与童年的模糊以及政治英雄的消失。而第五部分则是作者的总结。


04

书中重要内容


梅罗维茨赞同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及其相关的社会变化,并将这种现象称为“地域的消失”。“地域的消失”有两层含义:其一,“地域差异之社会意义的减弱乃至消亡”;其二,子媒介尤其是电视,“使得曾为各不相同的社会场景相互交叉”。电子媒介打破了印刷媒介塑造的互不相通的信息系统,使各不相同的人群共享更多的信息。与此同时,信息的传播不再受限于时间与空间。人类可以不在“现场”却可以感受到“现在气氛”,体会到“现场经历”。大众处于相似或相同的社会环境,这种“相互交叉的场景”很难通过地域不同区分开来。久而久之,地域之间的差异便不那么明显,趋于同化。


作者进而认为电子场景的出现会进而导致社会舞台与社会行为的重组。电子媒介引发不同形式的场景融合,对群体身份产生同化影响。伴随着观念共享与更加公共场景的出现,原来孤立而不同的群体成员开始要求“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在梅罗维茨看来,信息整合的最初结果是加剧社会的紧张,而非社会的一体化或社会的和谐。他由此认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动荡也是信息共享所造成的。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信息网络的同化产生了许多新的、更为表面化及临时的群体划分,而传统的群体联系被削弱了。


05

精彩案例


为了论证媒介场景理论,梅罗维茨从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成人和儿童,全国领袖表演观念的变化这三个方向进行阐述。第一,电子媒介弱化了男性场景和女性场景的观念。伴随着电视信息的传播,传统的女性气质发生了重要变化,男女对信息的共享使得女性的认识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她们对传统给予她们的束缚表示不满,女权主义意识在电视信息系统的影响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二,电子媒介的出现拓宽了儿童认知成人世界的渠道,拉近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距离。第三,电子媒介的发展改变了政治家的政治活动。政治家越来越认识到电子媒介的重要性,学习用新媒介来宣传自己的政策,减少与民众的距离感。通过这三个案例,梅罗维茨证明了电子媒介传递的信息通过改变社会场景,响社会行为的理论


02

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


书  名: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

作  者:(英)马尔科姆•巴纳德

译  者:常宁生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编号:9787100095594

出版时间:2013-2



0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介绍、探索和批评视觉文化的书籍和论述日渐丰富,使得视觉文化从一个对从事艺术史、电影和媒体研究、社会学及其他视觉研究者有用的术语,变成一个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也使得视觉文化的意义飘忽不定。


《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是马尔科姆·巴纳德在跨学科研究的背景下,为研究视觉文化而撰写的一部关于方法论的评论性著作。马尔科姆·巴纳德是英国德比大学艺术和设计史高级讲师,在现代法国哲学、广告、时装和视觉文化等方面撰写了大量学术论文。除《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外,他还著有《艺术、设计以及视觉文化》(1998)和《作为传达的时装》(1996)等专著。


02

核心观点


巴纳德认可W.J.T.米切尔提出的“当关于视觉文化的整体研究也许就像一种其时代已经到来的理念时,它不可能自我证明其应该如何继续进行”这一观点。他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视觉文化”进行清晰界定,在书中沿用狭义的视觉文化概念,集中研究和讨论理解宽广多样的视觉文化的不同方法和途径,并在后文中从欧美视觉文化(电影、广告、绘画、建筑等)中选用了大量例证,介绍了研究视觉文化的多种方法,如风格和形式的方法、表现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女性主义的方法、图像学和符号学的方法,并对每一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详细分析。


04

章节逻辑


在导论部分,巴纳德厘清了视觉文化的概念,表明写作目的。在第一章中,巴纳德就视觉文化及其理解提出各种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可能性回答。第二章则重点讨论“理解”和“解释”的差异性,并讨论导致这两种不同方法的知识传统,即“结构的传统”和“阐释的传统”。从第三章至第八章,每一章都针对某一种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将它们置于其长期形成的过程中来讨论。最后在第九章得出结论。

通过对上述六种视觉文化的研究方法的论述,巴纳德证明了每一种方法都同时包含着结构和阐释学这两种知识传统,这两种传统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相互影响,对理解视觉文化都是必要且不可替代的。


05

重要内容


第三章以《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和经验》和“作为图像的客体:意大利小轮摩托车”为例,对个体观念为基础的阐释学传统进行解释


第四章则以埃里希·门德尔松设计的爱因斯坦纪念塔这一建筑作品为对象,重点关注和思考个体丰富多产的自觉和无意识的表达方式,并运用无意识的心理分析对表现主义的理解方法进行解释。以上两种方法限于个体基础范围的理解。


第五章则开始立足于社会性别,考察女性主义或以性别为基础的关于视觉文化的理解方法,认为某个人作为社会性别个体的立场将直接形成和影响其对于视觉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第六章利用“结构的传统”和“阐释学传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视觉文化的论述定位进行讨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既是根据经典阐释学提出了理解的要点和核心,也同样因其阶级身份的论述,被置于“结构的传统”中。围绕豪泽尔等人的著作,第六章还进一步探讨了艺术社会史的传统。


第七章转向结构主义传统,对索绪尔“符号学有可能成为研究社会中符号生活的‘科学’”的主张作进一步分析。第八章通过解释沃尔夫林、贝尔和格林伯格的著作,讨论了形式主义方法在理解视觉文化上的优势和弱点。


06

精彩案例


在第八章对形式主义方法的讨论中,巴纳德考察了克莱夫·贝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提出的对于艺术的形式主义解释。巴纳德通过分析贝尔关于“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论述,表明贝尔的“欣赏”仍然是一种情感意义上的描述。贝尔更倾向于把艺术界定和理解为“有意味的形式”,即形式的组合和安排。巴纳德说,用贝尔的观点去“塞尚”的绘画作品,则这些绘画作品就是“在审美上感动我们的......线条和色彩的组合”,在本质上,绘画作品应该是这一意义上的线条、色彩和有意味的形式。贝尔将塞尚称为“发现形式新大陆的克里斯托夫·哥伦布”,是“完美的艺术家”,塞尚在1880年后的事业就是表达“有意味的形式”,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捕捉审美激情。通过这一案例分析,巴纳德认为,尽管是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但贝尔的“欣赏”更具结构的知识传统。


电子场景重组社会舞台与社会行为 

跨学科视野重思视觉文化研究方法论

让我们跟随系列荐读书目

提高理论素养吧!


猜你喜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指导/吴炜华

供  稿/陆昱颖   郑雯倩

编  辑/苗琨鹏 

主  编/韩   飞   杨丽萍

监  制/丰   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